小熟村位于坛丘镇区西南,村名因位于小猪漾畔,东靠熟字圩各取一字而得名。村东靠大熟村,南傍麻溪,西与南麻镇永安村为邻,北同利农村相通。70年代,村部驻地小猪漾边;80年代,易地建造在暗众浜西,四十亩荡东。村总面积为1.84平方公里,辖叙(组)、幸、杭字3只圩;叙(组)字圩、暗众浜、小猪漾、墩家荡、仲家浜、织纱桥6个自然村。
2000年7月,全村有村民小组10个;农户322户,人口1205人,其中男609人,女596人。
一、区域
清乾隆前,小熟村属澄源上乡十八都十四图、十五图;乾隆后,为二十都十一图,十七都正十六图。民国时期属七区(严墓区)。民国18年(1929年)8月,属安众乡。民国23年8月,属坛丘乡。民国23年11月,属坛丘乡的七保、八保,共18甲。民国37年2月,属善骏乡的四保,有9甲。
民国38年5月6日,坛丘解放,属严墓区善骏乡。1950年2月,属坛丘区坛丘乡,辖小熟,组暗2个村,后成立互助组,初级合作社。1954年7月,属盛坛区坛丘乡。1956年3月,属盛泽区坛丘乡,是年成立高级合作社,取名为金星四社。1957年10月,属盛泽区坛丘乡。1958年9月,成立坛丘人民公社以营编制时为一营,取名为大熟大队。1962年下半年,大熟大队分设2个大队时取名为小熟大队,辖9个生产队。1980年,六队划分为2个生产队,共10个生产队。1983年7月,恢复乡建制,大队改为村,村民委员会成立。1994年5月,实行镇管村制,属坛丘镇管辖,直至2000年7月。
二、经济
(一)农业
小熟村农作物以水稻、三麦、油菜、蚕桑为主。1976年,全大队耕地面积1856.7亩,其中水稻面积1703亩,粮油总产916.9吨,蚕茧总产10.4吨,农副业总收入26.4万元。1999年,全村耕地面积1251.6亩,其中水稻面积1250.6亩,粮油总产959.9吨,蚕茧25吨。
(二)工业
新中国成立前,小熟村的工业只是家庭小手工业和丝织业。50年代,农民织加工绸。60年代,大队办起粮饲加工厂。70年代,大队办起弹簧厂。80年代,办起丝织厂、铸件厂、机件修配厂、机械制造厂、上海新亚电器厂吴江纺机分厂。90年代始,村发展个体丝织业。1999年,村涌现一批民营企业家,其中陈福明、钮训荣、俞连根较为有名。全村工业产值2105万元,经济总收入3289万元,人均分配5392元。
三、社会事业
(一)教育
民国时,村内办有1所小学,1950年,更名为组安小学;1950年,小熟村在小猪漾庙里办起1所小学,是小熟小学的前身。1964年,第四生产队及暗众浜各办起1所耕读小学,1969年停办;是年,大队将2所小学合并成完小,附设初中班,为“戴帽子”学校。1976年,中学生并入坛丘中学。1993年下半年,高年级学生并入坛丘中心小学。1994年,小熟、利农两所小学合并,取名为小利小学。2000年下半年,小利小学撤并到坛丘中心小学。
(二)卫生
1966年,大队派一名青年去学习医疗技术,成为赤脚医生。1967年,大队办起医疗室。1986年,村开始创建合格卫生室;1999年,村卫生室成为甲级卫生室。2000年7月,村有甲级卫生室1所,卫生员2人。
(三)其他
1962年,大队通电话。70年代,大队筑好拖拉机路。1979年,大队成立机耕队,是全公社最早成立机耕队的4个大队之一。1984年,村通自行车路及公路。1992年,叙字圩更名为组字圩。90年代初,村在盛坛公路两侧,织纱桥东的百亩农田,被乡定为丰产方。1995年,村通自来水;成为吴江市电话村,是全镇最早实现电话村的2个村之一。1997年,村通有线电视。
四、集体荣誉
1977年,大队被中共吴江县委、县政府评委“农业学大寨”先进集体。1981年,大队油菜、蚕茧总产超历史,分别受到吴江县政府表彰。1993年,村被吴江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。1988~1995年,村连续被中共吴江县(市)委、县(市)政府评为文明单位。1995年,吴江市水稻高产竞赛,小熟村百亩丰产方高产获一等奖。
五、历任党支部书记
自中共小熟村党支部组建初至2000年7月,历任支部书记(依次):陈小宝、吴巧林、陈小宝、吴巧林、黄金忠、陈海荣、沈生荣、钱虎春(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)。